高建进:中小学音乐教育如何回归音乐的本源?

高建进:中小学音乐教育如何回归音乐的本源?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探索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是素质型、体验式、情感化音乐教学体系。其核心特征是以音乐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

 

那么,为什么要选定这一教学主线呢?这源自教育学院的理念“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即是追求音乐教育对情感本源的回归。其路径如下:

No.1 让中小学生认识音乐的情感本源

古今中外都将音乐看成是人类情感的特殊载体,情感论贯穿了整个东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成为多数音乐家、思想家和大众共同信奉的音乐美学信念。例如,柏拉图指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抒发情感最有效的手段;中国美育教育的创始人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是“专尚陶养感情之术”;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并将音乐视为重要的美育内容。

对普通中小学生来说,应该了解音乐的本源不是音乐形式,而是音乐形式所内含的人的情感。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丰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感到学音乐是件令人快乐的事,从中认识音乐的情感本源,继而潜移默化地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净化心灵的美育作用。为此,首先要让音乐教师们弄清5个问题:

 

1.音乐是什么?是技巧、审美,还是情感表达?

2.音乐直接源自人的情感表达。

3.人的情感活动是音乐艺术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4.音乐活动最基本的情感规则——“感人”。

5.中小学生应立足从情感本质认识音乐。

No.2 让中小学生掌握好“表达情感的语言”

音乐是目前人类最适于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表达直接,体验特殊,形式丰富。与擅长表现客观世界外部特征的美术及其他艺术门类相比,音乐更善于传达和表现人类内心世界中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态和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特殊情感。学会音乐的语言能大大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有助于他们情感的发展与成熟。

让学生掌握“音乐情感语言”有3种境界:

1.用音乐自我表达情感──歌唱为先。表达情感的音乐语言不仅是旋律音响,语音语调、面部表情、体态律动等都是表达情感的自然方式,也属于学生应该掌握的“音乐情感语言”。

2.用音乐相互交流情感──学会聆听。新体系让孩子们在体态律动中学习聆听,培养聆听的联觉能力和艺术通感。

3.用音乐在内心呈现情感──学会内心音乐表象活动。这是学生掌握音乐语言的高层次目标,也是他们获得音乐审美情感体验的重要条件。

No.3 让学校音乐教育回归情感教育的本源

当今社会物质享受充分发展,人的情感世界充满困惑,更需要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情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音乐情感教育应有明确的方向,就是有利于社会大众,有利于学生自己,尤其是要有利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和个人的心理健康。所谓“非功利”的标准是不适合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所以,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应该是情感教育内容为主的美育综合课程。情感教育应是真、善、美的教育,音乐情感教育内容要让学生求真、向善、爱美。


新体系音乐教学选择了一种回归音乐本源的教学方式,共有3个层次:

1.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直接感受音乐愉悦,激发音乐兴趣,调和心理情绪,在快乐健康生活中培养自主音乐需要,这是音乐教育的基础,也是音乐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直接价值。

2. 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启发和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真、善、美。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品性人格,促进学生们的人生情感健康地发展和成熟,实现音乐“以情感人,以美动人”的教化功能。

3. 用审美的态度来体验音乐、创造音乐。这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建立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审美层次。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新体系追求的音乐情感教育包括养性、教化、审美3个层次,是一种全面的、循序渐进的、面向所有学生的艺术情感教育,也是通过美育“立德树人”的一种有效方式。

综前所述,我们传授和推广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是综合了开发自主音乐需要、立足音乐情感体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拓宽音乐文化理解的素质型大众化音乐教育新体系。它既是引进国际学校音乐教育先进体系的探索,也是总结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实践的结果。它是将中小学音乐教育回归到音乐本源的一次新的改革尝试。

*本文素材来源:《中央音乐学院改革开放40年学术文萃——音乐评论卷》中收录的《让中小学音乐教育回归音乐的本源》一文,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院长高建进教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