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话美育 | 加强全民美育,健全乡村美育体系

两会代表话美育 | 加强全民美育,健全乡村美育体系

吴为山:从三个关键点加强全民美育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通过以美育新人、以美展形象、以美兴文化的全民美育工作,如今已蔚然成风。如上海、重庆、深圳、成都等城市,都明确提出了“以美育城”的理念。今天,我们更需要牢筑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全民美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文艺发展服务!

加强全民美育,应着眼于三个关键点。

一是加强全民美育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底色。中华优秀文化包含优秀传统文化与优秀时代文化两部分。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加强全民美育,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年来中国人民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造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优秀时代文化。加强全民美育,更离不开这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认识的优秀时代文化。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全民美育的底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其根本,在于高扬人民性。

二是全民美育要倡导全面性和终身性。所谓全面性,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落实。体魄美、品格美、思想美、精神美、文化美、艺术美、生活美、自然美……皆在此美育范围中。所谓终身性,就是美育不局限于某个时段、某些对象、某类范畴,而是打通“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场、文化馆等都要作为美育的平台与课堂,成为全民美育系统的组成部分。社区覆盖面广、受众多、传播性强,也要成为全民美育的重要阵地,随时随地在“家门口”服务群众、引导群众。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对风景、历史、文化的审美亦为全民美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注重外修体魄、内修品格、升华境界,有很高审美价值。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就是反映艺术与体育、力与美的结合。故而,全民健身活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皆可纳入“大美育”。以上例子,充分证明了倡导全民美育全面性和终身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三是全民美育要借助创新科技行之久远。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指出,科技要“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而科技的原创和自由探索需审美介入,因为科学发现本质上就具有某种美学理由。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拓宽审美视野,为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留出更多发挥空间。科技与审美,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今是全球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由此也催生出空前丰富的审美形式和体验。加强全民美育,势必要坚持创新科技和审美的深度融合,借助创新科技的力量为全民美育插上翅膀,以服务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运用创新科技,还能更好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乃至不同民族之间传播美和讲述经典,利用美和经典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强全民美育,是一项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大再一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美育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实施全民美育工程,必将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完整地将中华民族的昂扬气质展示给世界!

焦兴涛:健全我国农村中小学“乡村美育”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

乡村美育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具有激发乡村文化内生活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价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美育,乡村美育对于青少年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有在校生6000多万,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6-16岁是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变化的关键阶段,是建立正确世界观、培养健康的情绪与精神状态的关键时期。当前美育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乡村学校美育专业教师及其培训资源匮乏;美育课程数量少、质量低、考评弱;乡村学校美育硬件配备使用率低,乡村校外美育资源缺乏及城乡教育美育理念存在差距,因为升学指挥棒的原因,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更偏爱关心学生“鲤鱼跳龙门”的知识能力,很多有艺术天赋、热爱艺术的农村孩子很难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庞大的儿童青少年基数和乡村美育存在的问题短板,对新时代乡村美育提出了迫切需要。为此建议:

一、优化乡村美育课程资源。结合乡村当地文化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外经典艺术、青少年艺术兴趣需求、审美素养提升内在规律,以及数字化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合理规划设计美育课程,比如,乡村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可增设当地的戏曲、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加强乡村美育课程建设,把乡村艺术教育、艺术疗愈、艺术人才培养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构建并推动实施。用乡村美育来培养审美、疗愈心理、学习技艺,进而陶冶情操,感知美好生活。

二、强化乡村美育师资队伍。美育课程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美育老师,随着美育课程的丰富,需要先解决美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建议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并在更大程度上向音体美教师倾斜;统筹社会资源,发掘乡村当地的民间艺人或有艺术专长的人,鼓励并支持城镇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具有艺术素养的其他高校师生等下乡开展艺术支教,充实乡村美育师资。还可以返聘一些师德高尚、身体素质良好的已经退休的美育老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对美育课程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建议。

三、拓展乡村美育实践基地。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美术、音乐、舞蹈、剪纸、创意设计等方面的美育熏陶、艺术教学。此外,借助数字技术共享教学资源,以“云端课堂”模式让乡村孩子享受专业教师教学,也是打破美育地域限制的有效做法。

四、加强乡村美育调查研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强对新时代乡村美育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乡村美育相关问题和需求。支持高等校园相关理论工作者,对乡村美育的模式、规律、成效、经验等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研究,推动乡村美育实践和理论走深走实。

孟艳:中小学美育现代化需要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孟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孟艳在两会提案中指出,当前中小学美育教学与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都还比较传统,运用现代化手段创新美育教学不够,不能满足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她建议积极创新美育教育,通过创意创新+技术赋能提升中小学美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孟艳表示,近年来中小学美育工作在政策体系、育人导向、教学成效、条件保障等各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各地各校对美育存在认知差异,不少学校对美育“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作用认识不够。

“很多地方对美育工作的实效,简单理解为对美术课,音乐课教学成果和舞蹈团、合唱团、鼓号队、乐团等课外兴趣小组节目的展示。”孟艳指出。

她观察到,随着大数据、5G、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艺术媒介正在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青少年+艺术+互联网技术”正在开辟更加丰富多样的美育新路径。

孟艳表示,应创新美育教学和教材,提升学校美育课程吸引力。积极创新内容和新形态,例如探索利用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搭建“交互一沉浸”式美育课程等,同时积极挖掘探索校外优质美育资源、鼓励校社联动合作,守正创新推动中小学美育高质量发展。

此外,她还指出,目前,许多中小学美育教师培养不足,教师综合实施美育的能力有待提升。以初中阶段为例,根据教育部 2021 年教育统计数据,初中阶段艺术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共22.3万人,占该阶段专任教师总数的5.6%,低于体育教师占比。初中阶段学校数5.3万所,平均每校仅有4名美育教师。

孟艳强调,一方面,应培养一大批能够将美育与多学科融合的美育专任教师;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培养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美育素养,从而培养出具有审美品味、能够进行美的创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传播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

推动全民美育,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表演艺术行业蓬勃发展,场馆建设不断完善,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多业态融合发展焕发活力,但在全民美育作用发挥方面,缺乏系统性谋划和一体化推进。国家大剧院的最新数据显示:参与艺术消费的人群不断扩大,十年内音乐项目的平均销售率由77%提升至90%以上,但大剧院54万购票观众当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群占比仅为10%,说明从全民教育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的艺术普及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结合国家大剧院多年来的美育实践经验,表演艺术机构应努力成为全民美育的重要阵地,文化和教育行业要携手表演艺术机构共同发挥全民美育作用。

建议:要加强政府支持,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紧密合作,制定出台针对表演艺术机构的美育项目扶持政策,共同参与全民美育工作;要支持表演艺术机构创新开展普适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美育项目,将各年龄段人群全面纳入美育工作对象,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美育传播体系,不断扩大全民美育覆盖面、提升社会参与度;表演艺术机构要进一步盘活艺术数字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共同打造文化数字平台,赋能全民美育工作;要搭建全球表演艺术机构美育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国际知名院校和世界高水平艺术团体的交流合作,通过联合培养、艺术互展等形式,共享美育经验,促进文化融合。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教育教学价值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