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课标”引导艺术教育发挥美育效能

“艺术新课标”引导艺术教育发挥美育效能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印发,其中的教育理念再次引发艺术教育领域专家、老师们的关注和讨论。

艺术新课标在教学实践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可以迁移的认识论、方法论呢?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解析:

01怎样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效能?

“美育”一词,近些年备受大家关注,大家都逐渐认识到了美育对我们生活、认知和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美育是关于美的课题、美的教育。它包罗万象,具体表现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方面。此外,美育对于人的情感传达、情操陶冶、人格塑造等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而艺术本身即是一种美的表达。它源于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的感知、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工具、语言来创作,呈现作品、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精神理念。艺术实则陪伴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掌握表达美的工具和技艺,而在技艺修习的过程中,如何让艺术教育发挥美育效能,是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我们需要审视和警惕的是,如今的艺术教育,有没有进入过于看重技能的误区,而忽略了对美的体验、创造和表达。

将艺术教育回归到美育理念中,需要避免唯技艺论。技艺是重要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

这就要求学校、社会机构、家长和老师在学生艺术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耐心,在打磨技艺的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去了解、欣赏、体验除所学专业以外尽可能多的艺术。

实际上,艺术门类中除了戏剧、戏曲、影视等本身就是综合性艺术,舞蹈、书法、绘画等学科近些年也都在打破边界,融合其他学科,进行创新创造。

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而首要的就是提高学生对各类艺术的审美感知。通过带学生开拓视野,学习、体验、观察、欣赏、创作等多种艺术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理解能力,汲取整个艺术世界的养分,融会贯通,进而为本专业的艺术创作、个人成长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艺术理解能力;在课堂之外,也要着意进行美的教育,大自然、校园环境、生活环境,甚至衣着、物品等等都可以是美育的教学场景。

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浸润在美感之中,让关注美、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成为生活和习惯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艺术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丰沃的土壤。

02如何以育人为核心?

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教授知识和育人两个维度的内涵。古往今来教人学艺的师傅也同时兼顾教做人做事道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使命。

那么艺术教育的以育人为核心内涵又是什么呢?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表现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更加关注和培养有益于学生长远发展、终身发展的综合素养,坚持以美育人。

使学生不仅仅是学艺,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任务式教学项目等,自发自觉地去探索、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创作或团队协作进行自由的艺术表达和艺术实践。

艺术新课标着重强调了艺术实践的意义。倡导艺术教育不仅是在课堂上讲习,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积极进行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提升学生自主解决复杂问题、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

03在“临摹”的基础上, 我们能否有更多创新、创造?

艺术新课标提出,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达。面对同一首曲子、一段舞蹈、一幅画作,不同的人,感受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一样,每个人的艺术感知和表达方式也都有所不同。

这就启发我们在带领学生精进技艺、规范技术技巧的同时,也要尊重个体、鼓励创新,允许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不同渠道进行艺术表现,给学生进行创意实践的空间。

比如,书法教育中的“临摹”,是修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戏曲、舞蹈等学科来说,言传身教也十分必要,这是艺术教育的特色。

在此基础上,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一些多元的、丰富的互动方式、艺术活动、艺术交流、艺术创作等,丰富艺术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样的教学实践、艺术实践,并给予鼓励和指导,为艺术教习注入更多活力。

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保护他们的想象力、肯定他们的创新尝试。为老师、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空间,让大家有创新和试错的勇气,葆有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04艺术教育如何借助自然、生活资源? 又如何融入社会?

艺术新课标中鼓励艺术教育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地区资源和社会资源,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文化艺术实践,让艺术教育与自然、生活、社会相结合,在其中感悟艺术。同时也用艺术滋养生活、融入社会。

中国有56个民族,各地区自然资源、风土人情、民俗艺术丰富多样、独具特色,历史古迹、文化遗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各类资源,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走入艺术馆、博物馆,走进乡间地头、走进人群,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

将艺术融入社会,在项目式、任务式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自主创新创作等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拥有文化自信和面向未来的自信。

*本文素材来源于: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教育教学价值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